理想體態

擺脫情緒飲食,與食物建立正向關係

食物像曖昧對象,總是佔據你的腦袋嗎?

起床就在想早餐吃什麼,吃完早餐想午餐,下午上班也在想晚餐吃什麼嗎?

一個和食物關係不好的人,每天需要耗費大量心力選擇食物,吃進每口食物的同時,混雜著享受美味又害怕肥胖的矛盾。想放鬆開心的大吃,卻又有著對健康的擔憂,這樣又愛又恨的關係,最是讓人感到疲累。

選擇食物是每天要重複三次的過程,如果你很在意體態和健康,選擇焦慮會更為嚴重,到底什麼該不該吃、能不能吃,更還有想吃卻不能吃的匱乏感。

意志力是有限的,除了工作,生活中還要耗費這麼多心力在食物的選擇,要用僅存的意志力去督促自己運動、看書,其實很困難!(沒想到吧,無法督促自己運動或學習,竟然也和食物關係有關!),那些能持續運動、學習的人,與其說他們很有意志力,「他們擅長管理意志力」其實更貼近事實。

飲食的不同層面:生理、情緒、內在需求

回到食物的主題,食物除了是身體的能量來源,在情感上、象徵上,食物都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。相較於70年前每個人只希望能夠吃飽,現今因為物資充足、工作模式走向靜態,衍生出許多過度飲食帶來的健康、體態困擾,也衍生出我們對食物複雜的愛恨糾葛。

我們和食物有很多不同層次的連結:吃東西最表層是因為肚子餓、求生存,往下一層有著對食物影響外表和健康的情緒,再更深層則是靠食物獲得需要的情感連結-覺得被愛、安全的感受。

 

這上中下層,分別代表著食物對我們生理、情緒、內在需求的影響,當你開始看到自己吃東西不只是關乎肚子餓不餓,而是有情緒和內在的需求,練習把彼此分開、不混為一談,是和食物建立新關係的起點

回歸食物的本質,壓抑情緒不是食物的功能

回想一下,你是開心的時候、還是不開心的時候會想吃東西,或是兩者都是?如果你發現自己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肚子餓吃東西,而是因為情緒、或純粹習慣(一看電視就想吃東西)。要從情緒下手會需要比較多的時間和練習,但有種立刻就能改善的方法:從生理層面開始。


因為身心是相互影響的,當你了解到主觀意識會賦予食物過多的情感連結,你就能開始練習在面對食物時,放下那些詮釋,單純回到食物的本質:食物提供身體和大腦所需的能量和營養,幫助身體能夠順暢運作。


當食物回歸到原本的角色,我們才能獲得最大的好處。如果想藉由食物改善情緒,那你應該選擇營養豐富的原型食物,才能更好地支持自己度過充滿壓力的時刻;如果選擇甜點、零食,情緒上雖然可以得到短暫釋放,但隨之而來的可能不是真正的放鬆快樂,而是焦慮感依舊存在,只好繼續找吃的、或是看電視讓自己分心,甚至還多了罪惡感和脂肪。


情緒需要宣洩的出口,而不是靠食物壓抑,那不是食物的功能。用其他更好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、宣洩自己的壓力,可以運動、寫日記、和他人聊聊、出門散步、大哭一場,練習將食物帶回中性的角色,削弱食物和情緒的強烈連結,你會和食物培養出更健康的關係,不再整天想著食物,而是真正享受每個吃東西的片刻。

透過滋養和陪伴的溫和力量,培養SELF CARE習慣改善情緒飲食

其實情緒飲食問題不在食物,而是「情緒壓力管理」「內在自我價值感」

  • 當你有好的方式排解工作壓力,妳不需要食物助你紓壓
  • 當你能安撫焦慮、煩躁、擔心的自己,妳不需要靠吃讓自己感覺好一點
  • 當你經常感受到自在自信,妳不需要依賴食物讓自己感覺快樂

60天裡,我們不談營養知識、不討論卡路里、不規劃完美的飲食計畫
我們關注和食物的關係、學習如何面對情緒和壓力、練習給予自己更多耐心

計畫期間2021/11/1(一)-2021/12/30(四)

讓Jenna和姊妹們陪妳一起體驗不受食物掌控的自信、自在!

Spread the word